河南中医药大学

  • 招生代码:6015、6016、6017、6018、6028、6463
首页 • 学校概况 • 师资力量

周围血管病专家——崔公让教授

日期:2014-05-29 10:06:22
    崔公让(1938- ),男,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县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继承工作带徒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分配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现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学术部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副主任、河南省医师学会理事、河南省文史馆馆员。

    崔公让教授自1962年开始从事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与科学研究已45年。1978年曾因《血栓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技进步奖,卫生部二等奖;1993年《周围血管疾病与微量元素相关性研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自1999年10月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委员以来先后组织了2000年4月郑州学术交流会、2001年10月贵阳学术交流会,2003年12月在郑州制定了《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诊疗标准》,04年4月在郑州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换届会同时进行学术交流。2004连选为第六届主任委员,被选为第六届主任委员后,先后组织了05年哈尔滨肢体动脉血栓性疾病学术研讨会等七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这些学术会议的召开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防治事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著作有:《脱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动脉硬化闭塞症》、《缺血性肢体疼痛与镇痛》、《周围静脉疾病病学》、《免疫性血管疾病学》、《王嘉桔学术思想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血管外科手术学》。自参加工作以来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最具有影响的论文有“中药防治血管介入治疗再狭窄的机理探讨”、“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研究思路与方向”、“脱疽临床治疗经验”、“中西医结合防治周围血管疾病工作设想”、“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周围血管疾病与微量元素-锌、铜、铁关系的研究”等。

    崔公让教授自从事周围血管疾病研究以来他遵循以东方文化为轴线、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医宏观与西医微观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诊疗原则。治病总则,严格遵照“病在脉者调之血”,“病在血者调之络”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推进中医药防治周围血管病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其学术思想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方面。他认为人是自然与社会的结晶体,疾病是自然与社会不和谐的结果,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

    一、法与自然,和于术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自然变化的法则与规律,人类之所以要结为社会,也完全是因利用自然的一致性,所以自然是人的根髓。

    二、以忠恕之道为医之本,特别强调为医者要仁术,需以仁的思想来对待患者,即所谓和谐就是平衡,具体到医学,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他在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时,除仁术贯穿于对患者认真体查、对症施药、关心爱护外,在理法方药施治中,亦可处处体会到他的学术思想。

    三、精、气、神为生命之源,性特别强调精、气、神的重要。精为人身之本,所以不少疾病的发生与“精”有着明显关系。“精者先天之本”。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用药时要补精血、壮元阳、充骨气、达血脉。气是人体的动力,补气时要注意“阴盛者阳病,阳盛者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法则。诊查时要着重观察病人之神,善诊者察色按脉,区别阴阳、气色、形体的变化,这样才可以反映一个患者的精与气,而这种气色、形体的变化,即是神。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神的变化,推理其病机演变,并予以合理的治疗。

    四、治瘀贯穿周围血管疾病的始末。对“瘀”的概念,当代学者结综合祖国医籍概括为: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之血瘀;污秽之血为之血瘀;离经之血为之血瘀。这些血“瘀”的概念在周围血管疾病中,无论是动脉或静脉都可充分体现出来。外周动脉血管疾病发病之初,肢体瘀血缺血较轻,尚未坏疽者,属于中医“痹”的范畴,其症状是肢体不温、皮肤干燥、爪甲枯槁,属“不荣”。肢体动脉血管疾病发病之本为寒气客侵,阳气不足;发病之标为肉腐骨脱;治疗之法宜温阳散寒。但在肢体动脉血管缺血性疾病中,多数为久病入络之血所致之血瘀,长期污秽之血所致之血瘀。以及离经之血导致的血瘀,因不通而痛,所以问题的关键是“瘀”。既已成瘀,应予散瘀,瘀去则风寒湿热就无遗留之迹点。崔老师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总原则疏通气血,令其条达。遵循《素问·调经论篇》的“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五、中西医结合诊疗周围血管疾病的必然性。周围血管疾病这一学科是由中医外科分科而来。中西医由于其产生的区域背景、文化之不同,两者有着极大的差异。由于其都是为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手段,所以也具有其共性。在周围血管疾病诊疗的临床工作中,两种医学均不可偏废,于是形成了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崔公让老师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从事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与研究。在中西医结合中,必须遵守以中医的宏观辩证为主,西医的微观辨病为辅。根据中医辩证西医辨病,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医学模式,既能分析病人的禀赋和寒热虚实,给予准确的治则,还能给病人做出定性定位诊断,给予其更合理的治疗方法。崔公让老师特别强调在诊病时既要看到病人的病,又要看到病人的人,强调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拘泥于一方,中医的不少观点我们可以在其指导思想下,变通为现在的治疗方法,来应用于临床。不可拘泥于中医与西医,应以病人为本。在急症时,中医的宏观治疗必须与西医的微观处理有机的相结合。临床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正是通过中医宏观的辩证,西医微观的辨病,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