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
- 招生代码:6015、6016、6017、6018、6028、6463
我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酷爱医学,受家学熏陶,少年即存济世活人之心,立志继承父业。先父王秉权拜师于祖父王化州先生门下,学徒四年。后来祖父和父亲均成为当地名医,闻名乡里,患者众多,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小学时就要求我学习和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等中医启蒙书籍。并且用毛笔小楷抄写。我1958年9月考入河南中医学院学习(六年制本科)。毕业后分配至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后调入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工作至今。
二、临证心悟师古创新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临床上经历了不少失败和教训,但也悟出了新的启迪。多年临床实践,在临证时治疗杂病方面,感触良多,体悟颇深。从而体会中医的优势在于临床,中医出路在临床,如何用理论指导临床,由实践将理论进一步升华,这就须要努力。着眼于临床疗效,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也正如国医大师朱良春所言:“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疗效。”余曾经拜访许多名老中医,耳濡目染,启迪甚多。学习中医,一定要博览群书。学习方法上,即勤读、勤问、勤思、勤记。阅读报刊杂志,向同道学习,广泛收集民间单验方,但要择善而从。
三、兼收并蓄、勤思感悟
1、广结师友
在临床遇到疑难病症先看书,书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登门拜访老前辈,我以学生的姿态向他们虚心求教。学习他的宝贵经验,汲取营养,临床疗效和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尤使我难忘的是著名教授陈可望、崔皎如、王乐匋、杨新吾先生等的教诲。聆听他们的教诲,使我对疑难病症的真谛和遣方用药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耳濡目染,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几位老专家的经验,我的诊病思路逐渐开阔,临症水平逐步提高。多年来我时时处处注意学习积累,在临床中不断摸索总结,自己也有所领悟。
2、勤思善悟
师古而不泥古,重在实践,博览诸家,尽取其长,善于融会贯通,不断总结提高。其实,学问的由来贵于实践,即“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再就是向同道学习,切磋析疑;向群众学习,博收广集散在民间的偏方、验方,哪怕是片言只语、点滴经验也要收集,不断充实自己,甚至患者的有效方子,也值得学习参考。这就是“学无止境,知在勤奋”的道理。不断地读书学习是理论知识的源泉,而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两者结合,相互指导促进,知识才能不断升华,技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四、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的,这一学术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医疗实践。临床上的许多疾病,特别是难治之病,均可从“治未病”的方面认真研究和探讨。根据临床观察,对支气管哮喘,采取“冬病夏治”即在夏季伏天,使用益气健脾温肾之剂,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冬季发病明显减轻,而且容易控制。为医者应时刻以“不治已病治未病”准则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探求新的治疗规律,才能造福百姓,无愧于医林。
五、学习经典,古为今用
要学好中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医理论深奥复杂,临证变化多端。余认为,学习中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必由之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要做一名良医,必须通古知今,古为今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读经典的同时,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就会更深地理解和发展经典。
六、谨守方律,疗效显著
作为从事临床工作者,对方药组成,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将君、臣、佐、使的规律和含义体现出来。因为方的组成,能够兼顾病因、病位、病性,协同增效,并可制约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更好发挥其治疗作用。古人借用君、臣、佐、使说明药物间的相互关系,方是根据病因病机、症状、综合分析后,方可拟定治法,然后组方。临床上遣方用药,唯有掌握了君、臣、佐、使的规律,才能切中病症,灵活配伍。
七、疑难病诊治体会
疑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繁多、复杂、稀奇、隐匿;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数病相合,病情多变。余对疑难病的辨证思路:从瘀着手、从痰论治、痰瘀同治、应用单方、验方。近年来,临床上遇见许多疑难杂症,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采用活血化瘀消痰法,对头痛、失眠、冠心病、中风后遗症、老年痴呆、胃脘痛、前列腺炎等均获满意疗效。
八、博采古方灵活达变
我从事妇科、内科临床40余年,喜读《医宗金鉴》、《医林改错》、《济阴纲目》、《医学衷中参西录》、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以及学术思想。其内容广泛,包括内、外、儿、杂病等。临床上实用强、方药验之有效。读名家之著,结合临床,细心揣摩,不仅能获得各种心法,还可启迪思量,不断丰富临床经验。
九、衷中参西,融汇新知
通过学习经典,认识到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中医就是中医,绝不能用西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中医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思想指导的医学,人文哲学渗透于其中。中医是整体医学、辨证医学,而西医是微观医学,绝不可能替代中医。中医和西医尽管理论体系不同,但在临床上应各取所长,有利于医学的发展,因此中西医加强团结尤为必要。有些西医的手段和措施是中医所不及的。我在治疗头痛、眩晕时在辨证施治的同时,也常用一些西药。在治疗方面中西医必有相通之处,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于发展医学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积极配合,做好深入细致的协调工作,为了患者利益,为医学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