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

  • 招生代码:6015、6016、6017、6018、6028、6463
首页 • 学校概况 • 师资力量

为了我热爱的中医药事业——校友刘延泽

日期:2019-02-19 12:04:26
    中草药丹宁的研究

    八十年代末,肩负学校老师、领导的厚望,怀揣一颗渴望求知之心,东渡扶桑,拜国际中草药丹宁研究大师、日本冈山大学奥田拓男教授为师,在中草药丹宁的神秘世界开始了探索。在由计划的10个月延期到15个月的期间内先后对绿茶中多元酚类化合物的规模化分离、化香树中丹宁、檵花叶中丹宁等进行了研究,在提取、分离及结构测定方面积累了成熟经验、掌握了中草药丹宁类化合物研究的全面技术。回国后在领导的支持下迅速在国内建起了第一个中草药丹宁研究室,自91年开始连续三次获得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此期间还先后得到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基金、中科院开放实验室基金、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及省教委等多项基金资助,先后对檵花叶、心胆草、千屈菜、柳兰、桃金娘、马尾树、鬼灯檠、诃子等中草药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并与冈山大学合作先后对甘草、地锦草、小地锦等进行了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先后三次与冈山大学进行互访,研究成果被作为化学领域唯一的代表发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6年度报告,在国内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姚新生院士称在天然产物化学的禁区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胡宏纹院士评价博士论文为专家水平,为母校争了光。

    组织破碎提取法与闪式提取器

    传统中草药提取方法都存在有时间长、耗能多、操作复杂、成分易受热破坏等缺点,完成一个提取工艺往往需要数小时至数天,且有不少成分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因受热或酶解、氧化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破坏。参考丹宁类成分提取的特殊要求和组织捣碎机的原理,经过对提取过程及原理的深刻剖析,于1993年首次提出了植物组织破碎提取法(河南科学,1993,4:2681),并在河南省教委的支持下研制出了第一台样机,经过十二年的实践,于2005年开始投入生产并逐步走向产业化,在中草药丹宁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油脂与脂肪酸类化合物等领域已显示了非常好的效果。进行一次提取30秒至一分钟内即可完成,与传统工艺相比,提取时间是回流、连续回流和煎煮提取法的1/120,是渗漉、冷浸提取法的数百分之一,是超声波提取法的约1/30。由于整个过程是在室温进行,完全避免了热敏成分受热破坏的可能。实践证明,由本法所得提取物的收率和有效成分的含量多数情况下优于传统方法或相当。该仪器已经有数百克规模发展至了数公斤至数十公斤规模,将在中草药科学提取物及中药现代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抗HIV-1活性脂肪酸的发现

    羊栖菜为海产马尾藻科植物羊栖菜及海蒿子的藻体。具有软坚消痰、利水退肿的功能,富含多糖、褐藻酸、甘露醇及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更多地应用于食品,在日本称之为长寿菜。美国阿尔巴尼医学院Canki教授等在从数百种中草药中筛选抗艾滋病成分时,发现购自香港标记为海藻[Sargassum pallidum(Turn.)C.Ag.]的水煎液具有较好的抗HIV-1的活性,后与我们(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对其活性成分和机理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所使用材料的细致鉴定发现,所用材料根本不是所标记的Sargassum pallidum(海蒿子),而是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为了寻找活性成分,在活性试验的监控下,对不同溶剂及方法所得到的提取物及柱层析产生的各个组分进行跟踪寻找,最终从其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一种活性强的脂肪酸类化合物,经鉴定为十六碳棕榈酸(PA),并以NMR技术从分子细胞水平证实了其作用机理,该类化合物直接与CD4受体结合,阻断HIV-1进入和感染。该研究发表在美国病毒学杂志、AIDS研究与治疗及AIDS研究与人类逆转录酶杂志上。这些发现为抗病毒类化合物引进了一个新类型,对PA和CD4的结构和亲和力关系的深入理解将对具有更强抗HIV-1活性PA类似物的开发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

    保肝药水飞蓟宾的单晶结构与绝对立体化学

    水飞蓟素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好的保肝药,自70年代初开发上市以来一直是作为总木脂素黄酮混合物使用,国际上许多知名科学家对其合成与结构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但一直未解开其主要成分水飞蓟宾及异水飞蓟宾的立体化学之谜。我们在用HPLC分得各个异构体后又培养出了异水飞蓟宾的单晶,通过X-衍射配合旋光方法,于2003年在国际上首次阐明水飞蓟宾及异水飞蓟宾两对异构体的立体结构,为进一步的构效关系研究及深度机理研究打下了基础,在国际期刊发表数篇有影响论文。

    马兜铃酸肾病不是中草药肾病

    2008年元月应美国NIH卫生与人类服务部邀请作为9名专家组成员,对是否把马兜铃酸及其有关中成药、药材等列入第十二期国家致癌物报告进行评价。我以哈佛大学的身份,在没有任何推荐的情况下被组委会主席邀请参会负责植物基源和药学方面的内容。经过两天一夜的紧张讨论和最终投票,最终确定仅以马兜铃酸的名字出现在报告中,而不涉及任何有关中成药及药材的名字,并将国际上使用的具歧视性色彩的中草药肾病(CHN)纠正为马兜铃酸肾病(AAN),对消除因马兜铃酸引起的对中药的误解和恐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抓住精髓,破解奥秘(分离经验)

    中医辨证求到了“因”,治病抓住了“本”,就会无往而不效。学习知识和技术抓住了根本、掌握了精髓就会招招见效、奥秘个个破解。在从事中草药化学成分分离与合成近30年来体会颇深。二聚体碳甙丹宁端基异构体4mg一步分离为两个1.9mg;不足2mg的二萜培养得到一粒单晶确定结构;双吲哚生物碱月橘烯碱合成的快速催化反应;银杏内酯中微量杂质的发现与一步去除;芫花指甲的一步快速纯化;姜黄素的一步快速制取法;鲜橘皮中橙皮苷的快速抽提及乌头总碱的制备等均体现了知识精髓的作用。知识学通了,以不变(的基础知识)应万变(的实际问题);技术学精了,随(不同个例的)机应(创造性发挥的)变;刀子磨利了,使科研学习中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用炽热的心追逐那遥远的梦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喜怒哀乐,生活的道路会有许多高低不平,科研中会遇到一次次陌生与困惑,教学中会碰到一场场挑战与考验,但是只要有一颗炽热的心和不停地去追寻那遥远的梦的行动,就能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上不断地健康成长。从小喜欢舞刀弄枪,然后想做手工艺术,高中毕业爱上了广阔天地,改革开放被带进大学学堂,当上大学教授曾成为美好梦想,后又发现科学家更适合奋斗方向。早年求学东洋,回国十年创业报恩;知识的渴望再次跨出国门寻宝美国,十年PennState-Harvard磨练求索强脑健骨,换来今天再次热土创业。都说是叶落归根,但叶未落时也都连着根;没有根哪里还会有叶,叶不茂何以对得起根。人的一生很短暂,能做好做成的事很少,蓦然回首,已看不见自己的脚印,只能看见脚底下的一根醒目的起跑线。百分的记忆太遥远,冠军的感觉还从未出现,为了冠军,向前冲吧。能走到今天,能再次站到这一起跑线上,不能不让再次想到父母亲的养育、小学到大学母校的培养、伟大祖国的温暖怀抱及所有师长、学生、朋友、亲属的真情挚爱和深情厚谊,没有他(她)们,哪有今天,那是一生都感不尽的恩。人生的挫折也都会有的,烦恼和摔跤都会发生,但爬起来时要看看丢掉了什么,什么都可以丢,唯良心道德不能丢。父亲教导我“做坦荡人,处正派事”;理念告诉我“把伤害和烦恼写在沙漠上,把受恩和获助刻在石头上”;老师影响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一颗大树的幼苗,尽自己一生的能力,不断地辛勤浇灌,使之茁壮成长”;自己的生涯提醒我“施恩不求回,知恩不忘报”。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作为77级大学生的一员迎着彩旗踏入河南中医学院的大门犹如昨天。生活不易,但生命又是美丽的。

    珍惜时光,不辱使命;珍惜友谊,不忘宽容;珍惜生命,不忘感恩;珍惜机会,不忘创造。让我的校友一起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刘延泽简介

     刘延泽,男,河南封丘县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并留校任教。

1985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进修药物合成和光谱分析,师从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谢晶曦教授;

    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在日本冈山大学药学部进行中草药丹宁的合作研究,师从国际著名中草药丹宁研究专家奥田拓男教授;

    1991年和1995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和教授。

    1998年获郑州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吴养洁院士。

    1999.9.15-2001.3.31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导师为国际知名逆没食子丹宁合成专家Ken Feldman教授。

    2001.4.1起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继续进行博士后深造,2004年起任美国十佳医院迈克林医院研究员和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Instructor),主要从事中草药质量标准化及天然药物新药发现研究。

    1991-1999年先后三次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成果曾作为化学领域的唯一代表被收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6年度报告中。作为主持人先后完成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药材诃子质量标准化研究”和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997-1999),成果被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研发成功咽喉保健药“苏梅爽含片”、抗癌防癌保健食品“速溶冬凌茶”、以信阳毛尖为主的“速溶绿茶”、用于高血压治疗的纯天然保健药品“朗利福口服液”等。在中药科研仪器方面受国家科技部等资助,作为第一发明人先后研制成功中草药闪式提取器和闪式浓缩器均获得国家专利,并由河南金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首次提出并实施的中草药组织破碎提取法和中草药闪式提取器使中草药的提取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100倍以上,并且彻底解决了热敏成分在提取过程中破坏的问题。

    1998年以来任《中草药》杂志编委,

    2004年起任美国《Natural Standard》网络数据库编委,

    2005年起任美国新英格兰中医学院客座教授、郑州大学(2005)、南阳医专(2005)和北方民族大学(2007)兼职教授。

    2008年作为8名专家之一应邀参加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中第12期国家致癌物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评审报告作为美国国会最后批准为法律的主要依据。

    2009年3月份起被聘为肖培根院士任主编的我国第一份全英文的国际中草药杂志Chinese Herbal Medicines的编委和资深编辑,已于当年11月份成功创刊发行。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